我市全面打造以技能人才链撬动产业链的“三转四像”职教模式入选《中华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23—2024)》典型案例库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25-03-31 18:35:49

        近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华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23-2024)》在京发布。我市全面打造以技能人才链撬动产业链的“三转四像”职教模式入选《中华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23—2024)》典型案例库。

      近年来, 我市聚焦建设“人民满意的区域性教育强市”,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形成以技能人才链撬动产业链的“三转四像”职教模式,推动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和2023年两次获安徽省人民政府督查激励。
      一、基本情况
      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立足超千万的人口优势,把职业教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部署,分管负责同志定期调度推进,建立了阜阳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阜阳市职业教育集团,推动了阜阳市中华职业教育社成功换届,出台了《阜阳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阜阳市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重要政策文件,促进全市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产教融合持续深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十四五”以来,我市共投资43亿元,划转土地4300亩,补充编制教师300多名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阜阳理工学院顺利完成首届招生、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列入“十四五”升本建设单位、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强校升本”步伐加快;B类以上中职学校达22所(其中A类学校7所),总数居全省第一;全市现有职业院校37所,形成新能源、机电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医药健康5大优势学科专业群,设立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15个高精特新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5万余人。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阜阳市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的好成绩;阜阳技师学院在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1金2银,在2023年全国服务型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6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个;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在2023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
      二、做法及成效
      我市率先探索出“校长围绕厂长转、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和“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的“三转四像”职教模式,促进了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通和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
      1.坚持“校长围绕厂长转”,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坚持“学校怎么办、厂长说了算”的办学理念,探索出“引企入校、前厂后校、创新创业、校校合作、校外公共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十多种校企合作模式,推广“订单式”技能培训,开创校企共建、共同育人、互惠共赢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与京东集团合作共建仓配客一体化实训基地和电商产业学院;阜阳理工学校与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纽龙船舶动力(阜南)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建设海洋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学院;阜阳职业技术学校与淮南联合大学、昊源化工共建化工专业学院,中职、企业、高职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阜阳技师学院打造新能源汽车公共实训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新能源汽车教具生产和实习实训。全市中、高职院校与航天科工、中电科、京东集团、江淮汽车、昊源化工等超150家名企建立合作关系,共建理想汽车订单班、建筑装配化订单班、金种子班、昊源机电班等特色班、订单班52个,每年可向企业精准输送技能人才约1600人。校企合作专业学生总数5.2万人,近3年平均年毕业人数1.81万人,毕业留在合作企业的有3590人。
      2.坚持“专业围绕产业转”,对接产业发展方向。阜阳市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着重围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绿色食品、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绿色建筑建材等“十大特色产业”,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2023年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无人机操控与维护等专业点63个,2024年新增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技术等专业点50个。开展专业资质清查,对于不适应产业发展且招生困难的专业坚决予以停招,2023年停招工商行政管理、行政事务管理、文秘等专业点58个,2024年停招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畜禽生产技术等专业点46个。基本形成了新能源、医药健康等5大优势学科专业群和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15个高精特新专业。
      3.坚持“教学围绕生产转”,提升人才培养质效。积极引进企业的真实生产,通过设立“校中厂、校中企”,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学习型工厂,把企业现行的技能标准、生产流程、企业文化嵌入教学全过程,把企业的专家、能工巧匠和国内知名的世赛教练、专业导师聘任为客座教授、兼职教师,让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工作,让学生达到“毕业即成才,成才即上岗”的培养目标。阜阳理工学校与纽龙船舶建设海洋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专门组建生产班,选拔30名优秀师生进入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被企业以万元月薪争抢。阜阳技师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别克、奔驰、广汽丰田、比亚迪、红旗等7家4S店合作共建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与京东养车共建汽车快修创业实训基地,每年共有4万多个维修保养工单用于汽车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让学生接触最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有效解决了实训教学与实践脱节、实训教学工位不足、教学设备师资不足的难题。2023年,圆满完成两项大赛承办事宜,即:阜阳技师学院承办2023年全国服务型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承办2023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
      三、经验和启示
      在推动工作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必须走稳走实产教融合的路子。从这个意义上讲“三转四像”职教模式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主要经验启示有:
     1.服务发展是导向。职业教育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三转四像”职教模式,坚持立足于阜阳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扎扎实实抓内涵建设,注重工作质效,不搞形式主义,实行专业准入制,对学校专业设置严格审批,把好专业入口关。定期开展专业资质清查,对专业条件差、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限期整顿或者减少招生名额,对于不适应产业发展且招生困难的专业坚决予以停招,把好专业发展关,目前所设专业与阜阳市产业匹配度达70%左右。
      2.产教融合是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三转四像”职教模式,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强调“学校怎么办、厂长说了算”,推动“校长找厂长、教师进企业、企业工匠进校园”,促进了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通和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走出了一条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办学道路,用生动实践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系列指示批示精神。
      3.改革创新是路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改革的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抓好“一体、两翼”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三转四像”职教模式,从根本上破解了“校热企冷”问题,充分考虑企业诉求、学校诉求、家长诉求、社会诉求等各方面利益,在制度范围内努力寻找平衡点和结合点,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